|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南(二)          【字体: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南(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综合实践活动网    点击数:2158    更新时间:2013-08-04    


下面是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北京师大二附中2011届学生在高一第一轮第一阶段研究性学习中的选题开题。

学习目标:

1.认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初步学习一些常用的科学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访问调查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等。

2.结合“研究性学习”优秀范例的展示,观摩、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和一般程序。

3.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志趣爱好自主地提出问题,并恰当而创造性地转化为研究课题(或项目)。

学习资源:

1.北京师大二附中研究性学习样本教材(第三版)

2.北京师大二附中2005年—2008年历届高一、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案例展示。(教学楼东展厅、展室、阅览室)。

活动日程

(一)集中培训阶段(当日下午2:30—5:00)

时间活动内容要求活动形式负责人

9月1日走进“研究性学习”讲座(一)——校长动员年级集中分班讨论教研室

9月2日走进“研究性学习”讲座(二)(1)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2)研究性学习常用的科学方法(文献法)互动式讲座(布置小课题作业)教研室

9月3日“研究性学习”活动(一)全体学生完成一项培训作业(任选)分散活动教研室

9月4日走进“研究性学习”讲座(三)研究性学习常用的科学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年级集中教研室

9月5日“研究性学习”活动(二)全体学生完成一项培训作业(任选)分散活动教研室

9月10日“研究性学习”活动(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优秀案例

展示、观摩教研室

9月17日“研究性学习”讲座(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过程、方法与类型年级集中教研室

(二)选题、开题阶段(每周三下午4:00—5:20)

时间活动内容要求活动形式负责人

10月8日“研究性学习”活动(四)分批教研室

10月17日高一各学科备课组进行课题指导方向宣讲展示年级集中教研室

10月17日-11月12日1、学生自愿结组、酝酿、选题、聘请指导教、申报研究课题

2、以班为单位进行开题宣讲、评审、立项(网上备案,上传开题报告)以班为单位班主任

(四)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要职责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学生来“唱主角”,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是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才发生,所以,教师的角色不是“学科教师”而是“导师”。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因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如若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五)研究性学习过程性方法的教师指导策略[3]

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类似,大致有“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探究原委——得出结论”这么一个过程,只不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目的在“学习”,而不在“探究”。就其形式而言,研究性学习是有一个明显的周期性过程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指南(试行)》将这一过程,称之为“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即: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和活动总结交流阶段。

所谓过程性方法,是指在研究性学习三个具体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中的各种程序性方法。比如,课题的来源。学科的课题,是由教科书直接提供给我们的,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则不然,它是学生或者老师从社会、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出发自己提出的。课题怎么来?如何表述?从教学的角度讲,有很多方法论方面的学问。

与学科教学比较,程序性方法又具有灵活多样化的特点。它不像学科教学那样,方法比较单一,阅读、讲解、计算、实验如此而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方法,往往与学生在各个活动阶段的具体任务有关。

1.课题选择的指导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有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令人烦恼的问题;有的是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有的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问题”之中。在这形形色色的问题面前,我们如何指导学生从中提炼研究课题呢?

(1)从一定的目标出发,锁定关键问题。

当人们遇到事物或现象时,会一下子冒出许多问题来,且杂乱无章。这就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迅速排查问题,找到关键性的问题。这对训练我们提炼课题的能力,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比如,对近几年我国城镇街头巷尾兴起的“烧烤热”,社会颇多微词。我们拟让学生以此为题作一次调查研究。学生们面对街头“烧烤热”,可能一下会列出若干条问题:

l“烧烤”属于烹饪系列吗?

l烧烤食品有营养吗?

l“羊肉串”是羊肉做的吗?

l什么食品都可以烧烤吗?

l街头的那些烧烤食品原料会不会是次等品甚至是劣质品?

l街头烧烤食品符合卫生标准吗?

l街头烧烤食品的调味品都是一些什么作料?

l是不是所有食品都可以烧烤?

l街头烧烤食品的诱人香味是从哪里来的?

l烧烤时间与烧烤食品的质量有没有关系?

l肠胃有毛病的人能吃烧烤吗?

l烧烤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事求是地说,“烧烤”作为一种特色食品,无可厚非。但它的质量与卫生状况、它的占道经营与污染环境的确令人担忧,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专题研究的意义之所在。于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定的主题出发,去对以上问题进行取舍。同时,我们还要告诉学生,有些暂时不需要的问题,也不要轻易丢掉。它们是我们思维的成果,有的说不定还是稍瞬即逝的思想的火花。

(2)要指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类。

根据“问题”的属性,人们一般把“问题”分为三种类型。一类回答“是什么”,二类回答“为什么”,三类回答“怎么办”。对问题的归纳分类,有助于我们了解问题的性质研究方向,并迅速找到有研究潜质的课题。“是什么”的问题,多是回答概念性的基础性知识。我们可以从教科书及文献典籍里找到答案,属考证性研究,一般中学生做得不多。“为什么”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动态的、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上面提到的烧烤食品的质量问题,街头烧烤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它的货源、制作、经营与管理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场观察,甚至进行必要的检疫检验,才能得出一定结论。“怎么办”的问题,层次更高,操作性更强。实际上,它是对“是什么”和“为什么”的一个综合性的处理。它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仍以“烧烤”为例。你怀疑其原料质量有问题,要拿出证据来。这就有一个跟踪取证的过程,有一个科学检验的过程。研究活动的这一过程是相当细致而又艰苦的过程,是需要耐心和勇气、知识与能力的。

在众多问题中选一个或几个问题转化为课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从问题到课题涉及到学习者的兴趣、知识和能力的限制问题;有活动条件的限制问题;有对问题的提炼与表述问题等等。

“你知道肯德鸡是怎么做的吗”,这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成不了课题,因为现成的答案在哪儿,一般没有谁让你去研究这个。真要回答这个问题,充其量,一篇小说明文就够了。很显然,这个问题太小了,不适宜做课题。

“关于地球温室效应的研究”,这也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又太大,太难,中学生做不了。如果从我们身边找跟温室效应有关的具体内容来研究,说不定还是可行的。比如,城市汽车尾气的排放问题,冬天取暖燃煤烟尘问题等等。有的同学在研究汽车尾气的排放问题时,将研究课题提炼到“氧化铜处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很清楚,这里面包括了若干个问题。汽车尾气之一是什么(一氧化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处理或转化)?用什么处理(氧化铜)?这是明摆着的,还有隐含的问题,诸如,为什么要研究(环境保护)?用什么方法研究(科学实验与操作)?

由此可见,中学生所做的课题,应该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有一定的价值的实际问题所确定的选题。实践证明,从问题到课题应遵循“四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既然是研究就应该讲究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我们的选题必须符合一定的科学原理,符合一定的客观事实;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科学规律。活动的过程必须讲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所有这些信息都应包含在课题之中。要不然,我们的研究,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立不住脚。

(2)创新性原则

可以这么说,创新是一个课题的灵魂。这里说的创新,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在设计上,加一加,减一减;在考虑问题上,换一换角度……

总不是难事吧?有人在铅笔上加一个橡皮头,就成了今天的可写可擦的新铅笔;又有人在卷笔刀下加一个塑料盒,就解决了人们削铅笔担心铅笔花和铅笔屑随处飘洒的烦恼。都在做农村调查,有的同学,就选择了“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这样一个角度

(3)综合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生受学科教学的影响太深,思考问题,往往囿于一个比较狭小的思维空间里,习惯于线形思维,遇事不爱做横向的联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比较差。所谓综合性,就是课题的研究可能要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要树立整合的观念。

(4)可行性原则

就是课题一定要小,要中学生力所能及。我们了解到,现在很多地方的研究性学习都有一个值得注意倾向,就是课题大而化之,是是而非,可行性不强。实事求是地讲,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很多限制,不承认这一点不行。首先,时间是个问题;其次,精力又是一个问题;第三,场地设备也是一个问题;第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也是有限的;第五,还有指导老师也是一个问题,等等。要正视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都涉及到可行性的问题。选那些有名无实的研究课题,只有花架子,也是没有质量的。

2.课题表述的指导

确定了研究的问题,接下来就要推敲对这个问题的陈述,使之成为一个简洁明了的研究课题。刚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可能会把握不准,课题的陈述需要教师指导。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按照问题的分类,课题形成的原则等来逐步完善课题的陈述,使一般的问题陈述转化为课题的陈述。比如前面提到的“街头烧烤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一个典型的问题陈述。如何把这个问题陈述变为课题陈述呢?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一课题陈述为“街头烧烤环境污染的现状调查”“街头烧烤污染成分测定与分析”“街头烧烤污染对市容环境的影响”等。

课题的表述,一般要遵循下列规则:

(1)研究问题的陈述要简洁明了,点明研究的关键

比如“城南河污染水质的检测”、“网络游戏的现状调查”、“中学生‘追星’心理分析”等课题的陈述就较为简洁明了从题目就可以看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向。

在这方面,容易出现的以下几种情形的问题。一是不是问题的课题。比如有个学生想研究课外阅读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他把课题陈述为“中学课外阅读”,很显然,这样的陈述太宽泛,且课题本身不含任何问题,不能算作研究课题。二是课题太大。有这样一个课题,叫“韩流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多大的概念,它涵盖的领域相当宽泛,指向不明,中学生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去作这样的研究。如果修改为“韩流对中国电视剧的冲击”或者“韩流对中国少男少女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更明确、更具体。

下面这个课题的演变过程也能说明问题。

垃圾问题的回收与利用→城市垃圾问题的回收与利用→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回收与利用→城市学校生活垃圾问题的回收与利用

(2)研究课题的表述的形式

一般来说,陈述问题的形式有三种。

一是叙述式,如“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回收与利用”、“常见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

二是描述式,如“建筑材料的放射性带来血腥灾难”、“如果家家都有一辆小汽车”;

三是问答式,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纯净水真能带来健康吗”。

下面是常用的课题陈述形式:

×××的现状和展望

×××对×××的启示

×××的调查

×××的研究综述

关于×××思考

关于×××研究

×××的探讨

×××的实验与研究

对×××几点看法

对×××的再认识

×××对×××影响

×××的×××测定

×××的处理方法研究

×××在×××中的应用

×××操作与实验

×××设计原理及实践

×××制作工艺与流程

具体采用哪样的陈述方式,这要因人、因事而论,不论一律。不能说研究问题,就一定采用问答式的陈述。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多的同学采用问答的方式陈述课题,这是相沿成习的结果。

(3)研究问题的表述要注意结构

就一般情况而言,课题的表述要照顾到三个方面的结构,即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如“我国高中生高考前后心理的调查与研究”这一课题,高中生心理是研究的对象,高考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是研究问题,调查是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了较为完整的结构,课题才能较为准确地传递出它所表达信息。

总之,一个课题的陈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阐明研究的重点及方向,让人们从课题可以了解到你研究的是什么,你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展研究。

3.研究计划制定的指导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进入研究计划的制定阶段。计划是研究的蓝图,必须精心设计。起草计划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明确研究活动的类型。

调查性的研究,重在设计调查的内容与方法;文献性的研究,重在设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如果是实验操作性的研究,就应该把设计重点放在实验或者动手操作的程序或方法上。研究活动的类型不同,计划的写法是不一样的。

(2)明确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及写法。

制定计划是一项要求很高的综合性工作。它涉及到课题研究的方方面面,最终影响到课题研究质量。一份完整的计划书一般包括这样一些主要内容: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人员安排、物质准备、经费预算等。在具体表述上,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定,但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l课题题目

确定课题题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选题,明确研究重点和方向的需要。比如“金庸小说”和“中学生关于金庸小说侠义精神的讨论”这是两个题目。很显然,第一个题目太宽泛,研究什么,由谁来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等问题都不明确。而第二个题目,则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课题是要研究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研究对象是中学生,研究的方式是调查与讨论。

l研究目的

陈述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所以要求准确、实在。《关于高中生如何合理分配时间的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作了这样的陈述:制订出一份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表,不仅有利于提高高中生适应高中生活节奏的能力,使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改善高中生的健康状况,增加体质。正是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l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就是解决“过河”的“船”和“桥”的问题。在这里方法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过程性方法,一是具体的技能技巧。过程性方法是与课题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实验性的课题,方法就只能选择实验操作一类的方法;具体的技能技巧一类的方法,就要因题而定了,调查采访一类,需要与人交往的技巧,文献研究一类,需要比较考证的方法。

l研究过程

过程设计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都必须有所讲究。做研究,有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还有一个整合每个人的行动或各方面关系的问题,优化工作程序就显得更为重要。

l研究成果

在研究计划中,要对你的研究成果形式做一个预计。研究成果的基本形式有这样几种: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项目设计、图纸设计或发明创造(实物)以及成果的检测、评估手段等。

l人员安排

在人员安排中,要注意几点。一是根据需要物色人员,比如说,本课题对电子图表的要求比较高,就要提醒学生安排有计算机特长的人员进入该课题组;二是每个成员的工作量,要合理分派,既不要人手不够,又不至于出现“窝工”现象;三是每个人既要明确分工,又要适当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l物质准备

对研究性学习中必要的物质条件,也要有所考虑,并在计划书中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当然,你所涉及的物质要求应在现有条件许可的范围之内。

经费预算与使用

活动经费也必须在计划书中进行明确预算。如果是自筹经费,还要说明自筹的方式与方法。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在结题时还必须安排专人报告。

(3)进行具体工作安排

如果把以上讲的算大计划,那么这里还要提一下小计划的问题。所谓“小计划”实际上是一个具体活动安排的问题。没有一个个细小的工作,再大的课题也做不成。

参考案例4:《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及处理》第一课题小组分工计划[4]

调查工作计划

(第一小组)

1、5月14日人员分工、确定工作计划;

2、5月15、16日小组成员分别调查,实事求是填写调查表;

3、5月16日晚自习,对调查情况进行汇总,讨论,杨梦蝶作记录;

4、5月17日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上网查相关资料;

5、5月18、19日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结合资料,对汇总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并列调查报告提纲;

6、5月20日小组修改报告初稿;

7、5月21日老师批阅报告稿;

8、5月22日研究性学习课题汇报课。

参考案例5:某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计划(开题报告书)

课题

名称开题时间

结题时间

班级课题组

成员

组长

相关领域(涉及的主导课程)指导老师

课题选择

缘由(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研究内容(研究什么)

目的意义(从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撰写)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校园师生采访、资料收集、校外有关部门走访)

所需资源(场地、设施、器材条件、照相机、图书馆、问卷等)

人员分工姓名主要负责事项

(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保管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等工作的具体负责人)

进度安排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

访问人员预期成果和表达

方式预期的成果:(论文、研究报告、设计方案等)表达方式:(文字、图片、课件、音像资料等)

指导教师意见(是否同意开题,修改完善的建议)

指导老师签名

填表人:填表时间:

1.研究过程的指导

有人说,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关于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课程。这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性质的高度概括。

(1)指导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

结果

分析问题

判断选择

动手实践

问题

分析问题

判断选择

问题

动手实践

结果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认识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是必须要明确的。

第一,问题的选定和结果的预测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

第二,对问题的分析要深入,对问题的判断要准确;

第三,对问题的选择要明智,有时候,我们觉得对有些问题暂时研究不了,决定退出,也是很正常的,该断则断;

第四,对问题的复杂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原有的问题解决了又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问题的不断产生正是我们研究深入的结果,正是这种新的发现或问题推动了我们课题的创新与发展。

(2)指导学生分析问题

l了解问题的基本结构

每一个问题似乎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将它的结构要件描述下来,即“条件——差距——目标”。“条件”代表着问题的起始状态;

“目标”代表着问题的终点;“差距”代表着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弄清楚这三大要件及关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确定我们有没有完成这个研究的能力与可能。尤其是对“差距”的认识,即从起点到终点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提供什么条件、通过什么手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等都必须心中有底有数,不然,就会盲人骑瞎马,难以取得好的结果。

在学科课程里,条件、差距、目标等要件一般都较为明显地出现在教材或试题中,类似S=UT的公式比比皆是;但是在课题研究中,条件、差距、目标等要件往往隐含在问题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条件分析把问题弄清楚。

l把问题细化分解

即便是经过提炼的研究课题,往往也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还要进一步调查、思考、实验,把问题分析清楚。有人说,分析的过程,就是把原始问题细化的过程,由此将产生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应该这样说,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都有其自身的条件和要求。比如说,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刀的用途不同,刀的形状就不同。菜场中切肉的刀往往是厚且重的刀;切西瓜的刀又是另一种刀,刀身薄而长;家用的普通菜刀和上面提到的两种刀的形状又有所不同。那么,为什么不同用途的刀会有不同的形状,难道形状会影响刀的作用的发挥吗?于是萌发了《菜刀上的力学知识》这一研究课题。但课题中的“条件”、“目标”和“距离”都不甚明确,必须细化。下面是学生们拟出的几个具体研究子题。

——刀的物理原理

——刀刃的锐与钝对切削物体的影响

——刀把的长短对刀的使用的影响

——刀身的宽窄与长短对刀的使用的影响

——刀的位置如何与物体接触时才不震手

l指导学生抓住的关键性的问题

在若干具体问题中,那些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我们视其为关键性的问题。如在分析夏天“酸奶喜欢变酸,不好吃的原因”时,我们列出了这样一些具体问题:

牛奶和糖的比例合适不合适?

在牛奶中加糖的时间合适不合适?

发酵的时间合适不合适?

菌种好不好?

温度是否合适?

器皿消毒够不够?

调味配料当不当?

因为在夏天,牛奶常常变酸,成为一种豆腐脑样的东西,人们不爱喝,所以,使牛奶好喝成为问题的关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配料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于是有人建议在酸奶中加入一种保加利亚乳酸细菌。因为这种乳酸细菌在奶里生长繁殖的时候,不仅能把奶里的乳糖分解成乳酸使奶产生酸味,而且能把奶里的蛋白质分解成各种氨基酸,使奶产生芬芳的香味,从而提高酸奶的品质。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教育惩戒全流程规范化操作指…
    就《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
    以校为本小课题研究立项评审…
    自治区以校为本小课题申请书…
    总有一种教育是有效的
    就《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南(四…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南(三…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南(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