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理论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课堂教学改革“风向标”          【字体:
课堂教学改革“风向标”
作者:校长派    文章来源:校长派    点击数:8313    更新时间:2017-10-19    

精彩导读

课堂教学改革总是在探索中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察幽洞微,发现其“黑洞”与“盲区”,从而不断调整与改善,朝促进生命成长的方向不断开拓。

在分析课堂教学涌现出来的各种模式、透视课堂教学现象的基础上,本文列出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四大误区与六大发展趋势。


纵观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说是从波澜不兴到死水微澜,再慢慢发展渐呈波澜壮阔之势。

整个课改发展的趋势,理念上坚持“自主、生本、对话、合作”的精神,实践上也是各家各派风起云涌——“生本课堂”“先学后教”“指导—自主学习”等课堂教学改革成效有目共睹。

然而,每一项改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善于在潮起潮落间探寻课堂之道、学习之道、生命成长之道。尤其是要在“众声喧哗”中听出“杂音”,于“大势所趋”中洞悉“偏差”。

课堂教学改革大潮中的四大误区

过于关注外在程序改造,忽略了学生的内在自觉

人的成长一定是来自于“内生”与“自性”。其实,学习之道归根结底是促进学生自主性的不断增强,达到不需要教而自致其知、自奋其能的境界。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成长自觉。

不少课堂教学改革为凸显“学生主体”,对于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程序进行重组改造,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然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基本还是在教师及学校管理者设定的框架内进行,所谓的“自主练习、自主思考、自主检测”等都是在教师规划与指定下活动。

有人曾说,“只要儿童没有认识到活动的目的,没有领会到活动的意义,就不能说是主体性学习”。

缺乏主体性,缺乏学生的学习自觉,任何教育教学方法与措施的收效都微乎其微、无济于事,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及内动力,将学习视为一种外在的强迫,勉为其难地敷衍了事。


过于关注教学组织形式,忽略了学科学习的本质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整体性事业,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包括课程、环境、教师、学生等诸多要素。在实践操作上,一项教学改革固然无法一时半刻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也要注意整体推进。

现在不少课堂改革着力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如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个别辅导如何结合,小组分组如何才更有效,师生如何互动等;

或着力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如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至于其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等则往往不多加揣摩、含糊了事。

如此,常常造成课堂的畸形:

从教学流程及学习逻辑上看似乎无懈可击,可是学科本质、学习能力、思维方法的元素少之又少。

学习也是要强调“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是在寻求正确的方法,而学科本质则是正确的事。如果学科本质特征被淡化和稀释,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再如何精益求精,也只是劳而无功。


过于关注可量化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不少课堂教学改革为了证明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从每一节课到每一学年)窄化压缩成可量化的分数,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可触可摸、可见可信的“获得感”。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与收获来说,分数不过是其中的表征之一。而人格陶冶、情感熏陶、思维提升、文化渗透、心性调养等是“不可计算”的。

生命的丰富无法通过单调的数据来体现,成长的复杂与微妙难以用简单的测量来表现,也许数据测量可以检测出知识的宽度、技能的长度,但却无法检测出生命的深度,尤其是情感的深度、心灵的深度。

有人曾说,“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生命”。

如果仅盯住分数,那么可能只见秋毫不见舆薪,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只是一些“单面人”,无法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

过于关注眼前效果,忽略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什么?美国教育学者内尔·诺丁斯认为,课堂是师生自由探索人生意义与生活方式的无限可能的领地。

少课堂教学改革为证明其有效、高效,便不恰当地企求“多好快省”,结果欲速则不达,剑走偏锋,置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不顾,走向教育的反方向。

课堂教学改革若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立竿见影而不是深谋远虑,没有为学生生命成长及发展作长远之计,其结局往往是昙花一现。其实,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陶渊明曾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教育和学习是一门慢的艺术,任何急功近利的方式都是教育的灾难。

课堂教学改革总是在探索中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察幽洞微,发现其“黑洞”与“盲区”,从而不断调整与改善,朝促进生命成长的方向不断开拓。


课堂教学改革大潮中的六大发展趋势


让学生参与课堂

不管是我们的京剧,还是西方的歌剧,艺术含量不容怀疑,但都存在曲高和寡的遗憾。好在对于对那些用脚投票的观众,大家都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过于低俗,而是不断调整京剧和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更多观众走近剧院。

毕竟大家都明白,观众的艺术品位是通过看京剧和歌剧提高的,所有的指责只能让他们远离京剧和歌剧。

对课堂教学来说,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越是复杂,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越是精妙,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就越少,参与的深度反而越低。

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就得让教师让出课堂。

虽然要教师让出课堂,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所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最大的阻力,并不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而是教师如何从课堂主导者转换为课堂组织者。

这并不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是教学能力的转换,前者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后者需要重新学习才能实现。

很有意思的是,在教师课堂主导能力越强的地方,教师更愿意也更有实力来捍卫现状,因此要实现这样的转换更加困难。

在教师课堂主导能力越弱的地方,教师在学生不参与课堂或者在课堂上不学习的现状面前,不得不改变这种教师主导课堂的现状,于是反到成了实现这种转换的突破口。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一轮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真正的领军学校并不是老牌的名校,反到是象杜郎口中学等传统意义上的薄弱学校。

在那些老牌名校里,尽管教师主导课堂并不是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有较强的主导能力,要么可以用权威要求学生听课,要么可以用魅力吸引学生听课,再加上学生也有更加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所以他们的课堂病态并不明显。

可真到了传统意义上的薄弱学校,教师主导能力弱一点,学生忍受能力也弱一点,当课堂中总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睡觉时,如何吸引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就成为教学改革的头等大事了。


让学习主导课堂


“小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尽管这样的儿歌还在传唱,但学堂却已经杳无音讯了。

学生到课堂是来学习的,教师到课堂是来教学的,究竟是教学主导课堂还是学习主导课堂,本来应该由教育目的(实现学习目标)决定的,但最终却采纳了谁强就由谁主导的原则。

课堂很自然就成了教师主导、教学主导、教学目标主导的现状,学生、学习和学习目标反到成了工具。

韩愈对师者的定义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生只是被动地向教师学习时,只存在听得懂还是听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己是难以形成困惑的。


事实上,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学生学习了,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困惑,教师的教学才有针对性,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吧。

先学后教,才会让教有针对性;以学定教,才会让教有有效性。

在教学改革走在前沿的课堂里,有着一个相同的原则,那就是教师教学的时间是可以想方设法压缩的,与之相应,学生学习的时间却是要给予保障的

而且,让学生在教师教学之前,就主动地学习今天的教学内容,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诚然,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的学习困惑,只能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只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出来,而不是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中产生的。

至于学习的学习问题和学习困惑暴露出来后,究竟应该由谁解决,究竟应该怎么解决,这就成了另外一个问题,至少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真实的学习问题和学习困惑。

把学生组织起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真有点不放心,也觉得不怎么靠谱。

不管是知识的丰富程度,还是教学经验的多与少,教师总是比学生要强一些的,如果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限制教师的授课时间,是不是对教师教学价值的限制或者浪费呢?

将教师与单个的学生相比,我相信教师肯定是占优势的;但如果将教师与学生群体相比,要说教师一定比学生群体的知识要丰富,一定比学生群体更擅长于教学生的知识,那还真要打一个问号,毕竟“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哈。

因此,教师并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行了,还需要教师有效地把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利用同学之间的学习资源,来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受益的学习组织和学习氛围

课堂中的学生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相聚在课堂之中,那就意味着他们应该是一个被联合起来的群体,他们共同的任务就是学习。

事实上,也只有联合起来的学生群体,才会在知识学习的路上取得可喜的成绩。


在义务教育全面执行学生就近入学政策之后,班级学生间的水平差异拉大了,传统课堂以分层授课为主的模式遇到了强大挑战。

学生间的水平差异究竟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障碍,还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资源,或者说如何实现从前者向后者的转换,是这一轮教学改革不得不解决的课题。


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水平差异视为教学资源,就得采用“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帮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团结、在课堂团结中学会学习”。

在这一轮教学改革中起着引领作用的学校,都在班级学生组织中下足了功夫,广泛采用了合作学习和分组教学的方式。


在合作学习和分组教学的模式中,为那些先懂的学生提供了讲解知识的机会,让他们既巩固了已经掌握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为那些后懂的学生提供了向身边学友学习的机会,这种机会比教师的讲解往往更加的“贴肉”。


把学习过程完善起来

一想到课堂教学,就自然地想到教师在教室中上课;一想到学生学习,就自然地想到学生在教室中听课。

象这样理解课堂教学,如果在这轮教学改革之前,应该说还是基本上到位的;但当您现在再去审视在教学改革进程中的学校时,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实在过于狭隘。


教师要在教室中上好课,这肯定是重要的;但只是在教室中上好课,却是大大的不够。


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从一个单元到一个学期,从一个学期到一个学科,中间的路程还很艰难,但至少从一堂一堂的课,到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教学,已经成为这轮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了。


其实这不仅仅是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也是课程改革深入课堂教学的象征,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应用课程理念的表现。


对学生来讲,把学习视为听课,或者把学习视为练习,这不仅仅是狭隘地理解了学习,完全可以说是错误地理解了学习。

对学生来讲,把学习视为听课,或者把学习视为练习,这不仅仅是狭隘地理解了学习,完全可以说是错误地理解了学习。

对于今天的学生,有几位会在做家庭作业前把教师今天讲的知识看一遍呢,又有几位会把家庭作业做完后再把教师明天要讲的知识看一遍呢?把教师今天讲的知识看一遍,这叫复习;把教师明天要讲的知识看一遍,这叫预习。


遗憾的是,原本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应该的复习和预习环节,在今天却变得异常的珍贵。

正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复习的环节,所以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才听到那么多的“堂堂清、周周清”的做法,虽然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复习,但这样的做法有总比没有更好。

正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预习的环节,所以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如此强调“先学后教”,如果大家都有了课前预习,自然就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先学后教”了。

现在学校里普遍提倡的“导学案”,就力图解决学生没有预习的缺憾。


但事实上,导学案的确可以解决学生没有预习而产生的知识问题,也就是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获得去上课的前提性知识;但导学案仍然没有解决学生主动去学习,尤其是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问题。

预习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还在于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步,只有有了这个起步,学生才会对整个学习过程负责任,因为只有学习过程是他启动的,他才能够意识到学习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在帮教师的忙。


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睡着了,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学生太不象话,既对不起自己的学习,又没有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学生为什么会在课堂上睡着了呢?


第一种可能是学生自己想要睡觉,所以他就主动地睡着了;另一种可能是学生被课堂催着睡觉,所以他就被动地睡着了。


前一种情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制力,后一种情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吸引力。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指责学生没有课堂自制力,但却发现这种指责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效用。


于是,在这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不少的学校尝试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吸引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今天,虽然教学仍然是为了传授知识,但却离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远。教师不但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自己的教法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讲授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尤其是要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具体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看起来是为难了教师,有点强有所难的味道,实际上是以此增大课堂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要借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学科课程,也为了让课堂教学因为融入信息技术而变得更富有现代气息。

由于提高课堂吸引力只是让学生更乐意于上课,并不是学生上课的目的,所以大家容易把他理解成是教师的课堂作秀。

事实上,就连教师自己也很难区分,究竟自己是在课堂作秀,还是在提高课堂吸引力。在公开课中,往往把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手段有几种,教学中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考核的指标。

这种为了使用教学手段而使用,为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的确成了课堂作秀。而课堂作秀的盛行,也是对教师提高课堂吸引力最大的指责。

拓展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考得好,就得让学生学得多,而“学得多”在特定学科里,因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边界已经划定了,所以“学得多”和“学得深”基本上是同义词。


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把学科知识学得深和学科考试考得好相等同,这才出现了教学中喜欢教那些偏、难、繁、杂的知识,道理很简单,其他教师都教过的知识,自己是一定要教到的,但这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学生比其他教师的学生考得更好。


只有你教了其他教师没有教到的知识,才可能让自己的学生“出类拨萃”。


当教师努力地教偏、难、繁、杂的知识时,一方面自己教得特别的辛苦,另一方面当教学内容越偏、越难、越繁、越杂时,跟着自己学的学生越来越少。


大家都承认,学生不学那些偏、难、繁、杂的知识,是不大可能在考试中“出类拨萃”的。


问题在于,这些偏、难、繁、杂的知识究竟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尤其是在学习教师所教知识还有余力的情况下学会的,还是教师费尽心思把学生教会的。


如果是学生学会的,那就让给学生预留时间,而且还要在自己教学生时,培育学生愿意自己去学习偏、难、繁、杂知识的兴趣;如果是教师教会的,不但教师自己要学到位,还要保证学生学到位。

当大家越来越发现,知识总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时,才发现曾经的努力并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成功,而是让更多的学生远离了学科学习。


于是,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有成就感,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才是让学生掌握偏、难、繁、杂知识的,并取得好成绩的捷径。


拓宽课堂教学宽度,还在于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学生的成功并不是单一学科的成功,而是所有学科共同的成功。


从高中来看,如果学生每个学科都能考到七十分(假设学科总分为一百分),那这位学生基本上就可以上重点大学了。难度并不在于在哪一个学科上考到七十分,而是在于学生“每个学科”都要考到七十分。

所以,今天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哪一个学科教师的课堂,还需要学科教师走出自己的课堂,去配合与自己搭班的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


当自己所教学科太好时,往往是孤军深入;当自己所教学科太差时,往往会伤筋动骨,两者都不是好事。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不偏科,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对学生的,而是针对培养学生的教师的,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学科教师之间要团结协作,要互帮互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因此,只有能够有效地完成课程改革赋予的教学使命,只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那怕在同一所学校,也应该允许课堂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模式。

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并不是把某一种教学模式做到了极致,而是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寻找到了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背后,对课堂教学规律的遵循,对课堂教学发展趋势把握,还都是不可缺少的。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进程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校,也体现出不了不少创新的案例,以上总结肯定有挂一漏万之嫌,但笔者还是相信它们应该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2023年课堂改革十大样本
    为什么孩子们总是想逃离课堂…
    追求课堂育人功能最大化,要…
    为学而教,唤醒课堂活力
    深度思考:学生都会了,为什…
    未来课堂什么样?答案令你”…
    五重教学法,教你如何上好一…
    关于翻转课堂的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的9种幽默方法
    课堂,不是老师的舞台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