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理论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尚美:打造学校课程的文化空间          【字体:
尚美:打造学校课程的文化空间
作者:宿强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课程》    点击数:8012    更新时间:2017-09-24    

三个追问,开启尚美历程

成华小学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美育研究,先后进行了七轮美育课题研究,逐步构建起“尚美”教育体系。正因多年来坚守“以美育人”的办学方向,学校找到了优化师生生命成长的教育路径,形成了鲜明的“尚美文化特色”,以“美浸生活 美润人生”为育人理念,致力于办一所“用科学启迪智慧,用情感润泽心灵,用艺术陶冶情操”的学校。走到这一阶段,学校如何持续发展,如何适应学生的发展,学校课程规划是否有足够的品质确保办学目标的实现,成为我们关注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基于现实,进行了三个追问:

对儿童成长的追问。学校的终极价值追求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这是教育的本源追问。我们的回答是“基于人,成就人”。让成华小学的每一个孩子经历承载着“尚美素养”的教育,打上尚美的烙印,让他的一生都散发出尚美的气质。

对课程现状的追问。我们目前的教学还是更多地呈现出学科分割,重知识、能力。这样的课程现状有利于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吗?怎样的课程或课程群才能实现对学生学习的有益促进呢?我们的思考是变学科分割为整体观照,变重知识、能力为重素养提升。这就需要构建全新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课程群。

对学校发展的追问。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建构,需要持之以恒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德育课程必须对先前的美育成果加以提炼固化、整合创新,这是对学校尚美文化的良性传承、锐意发展。

在三个追问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确立了“尚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于过去,针对现实,瞄准未来,创建特色。”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现行的课程进行整合?这既是针对整个基础教育现状的问题,也是学校全面实施尚美教育的必要。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必须对现有课程用系统观念、整体思维、全球视野、顶层设计的要求进行全新的思考与设计。过去的课程相对比较零散、碎片化,太重学科教学,没有从整体的高度去审视和建构,学生学的是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而不是统整的全面知识。因此,这样的课程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更不利于学生的优质发展。

学校课程应该是育人理念落地的体现,成华小学的学生出去以后和别的学校的学生应该有哪些


打破边界,推动尚美课程实施

(一)聚焦目标,重组教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而是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设置在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上,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但学校不同年段的教师往往只关注自己学段的教学内容,忽视了不同学段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目标,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各学段之间的关系,这样容易导致教师割裂系统的知识目标,不利于形成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1.打破界限,梳理统整——形成主题

我们把与本学科内相关联的或是有联系的知识进行跨单元甚至是跨年级的统整,让学生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学习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整合,以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提升其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样整合可以突破以往无法兼顾其他版本教材的局限,改变常规的40分钟一节课的固定课时,以及按统一教材设定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课程实施方式。

以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表1),学校语文组教师通过对现行教材的系统把握与梳理,打破原有上、下学期的界线,结合学生年段特点,挖掘其中美育点,将课文重新进行了主题式的统整,从而形成阶梯型,发展式的尚美教育。

2.完善制度,指导方法——保障效果

为保障和促进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并梳理、提炼方法,促进教师队伍课程能力提升。其中,有教学管理类9条,教师专业化发展类7条,团队教研水平类4条,学习习惯及兴趣培养类4条。

例如,学校制定、推广、使用了《成华小学尚美学堂观课评价表》,从“学生学习”“学习指导”“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观察,将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交互性置于学生学习指导维度中。其中,权重占60%的“学生学习”维度,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时间、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学生深层次思维情况等,意在引领教师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比如,“上课观课五法五要”(图1)。20159月起,学校进一步实施“上课五法”(目标确立、活动实施、适时调整、评价反馈、总结拓展)和“观课五要”(观、听、思、测、获)。

 


(二)交叉融合,完善单元

随着人类认知范围的扩大,学科的发展呈现出从高度分化到逐渐趋于整合的趋势,门类繁多的各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相互作用和融合,使人类的认知形成了一个具有崭新特质的统一的知识整体。当今时代,单科演进的学科发展模式已难以维系,所研究的对象越来越趋向于具有实际价值的综合性问题,依靠多学科、多领域来共同协作研究某一课题成为当代学科的主要特点。学科教学整合所体现的社会价值是学科发展的结果,也社会进步的体现。

我们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成长环境,打破学科壁垒,尝试挖掘学科内容之间的共性,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或融合。

1.基于师生共读的语文与艺术整合课程

我们发现,小学阶段的孩子爱听故事、爱看图片“儿童绘本”恰巧具有丰富的视觉性和故事性,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审美习惯,通过绘本中斑斓的色彩、感人的形象、丰富的故事情节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学生从“读画”开始,借助“儿童绘本”图文结合的形式,在展示绘本中图片的同时,为学生讲故事叙述其中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文字语言与视觉语言的相互转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师精选绘本,建立了1-6年级绘本资源包,利用各种课型(欣赏型、想象型、创作型、语言习得型)让每个孩子爱上阅读,有了师生共读课程资料包,教师便于操作,从而实现师生共读。

2.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与艺术整合课程

结合“空间与图形”版块的教学,我们借助未来教室这个平台,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将数学学科与美术相整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数学老师与美术老师沟通,在课前请美术老师先上一节美术课《四方连续图案》,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及动手操作,形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美感,为数学知识的教学积累感性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布置孩子通过学习软件“天天练”上的微课教学先进行自主学习,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地方,课堂上教师对教学重难点和孩子们的疑惑之处有针对性地讲解,提升教学效果。


(三)活动渗透,提升素养

有了课程框架,该设计怎样的学生活动,让学生获得尚美的成长?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向我们表明:我们面对的是全地域、全信息环境下的学生,他们的经历、见识、心理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仅凭手中的一本教材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渴望,更需要的是延伸出课本,行走于大地间,贯穿于生活中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多彩地学习、自由地学习。

1.“自然空间”——营造环境,参与体验

课程核心是“人”,要“基于人,成就人”,这里面包含着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全体学生。学校从环境建设、过程管理、活动渗透三方面对学校的自然空间进行了打造。

以活动渗透为例。有了美好的校园环境,我们主张,全体师生都要参与到活动中,亲自参与、体验,把对爱和美的感受不断进行传播、不断影响他人。2016年教师节,我们举办了“成华小学首届四可杯书画摄影展”,共计展出教职工、家长、社区街道友好单位自愿选送的作品近两百幅;每年元旦,“迎新爱心义卖场”在全校如火如荼开展,各班师生、家长纷纷卷入,从前期的策划、准备到最后的实施,基本能做到亲力亲为,也从中收获了关爱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成华小学校园呈现出的这些美的形态,每一条路、每一面墙、每一扇门窗,每一尊雕塑、每一处景观都处在会说话的文化生态和教育生态环境中,正是“基于人,服务人”。我们力求让校园环境最大限度地启迪师生对美的敏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他们树立自信,拓展视野,让师生对美的追求不断延伸。

2.“虚拟空间”——互联网+,超越技术

20139月,在区教育局支持下,学校开始着手成华区第一间“未来教室”建设。2014年起,我们借“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和“成都市未来学校实验单位”的契机,引入平板电脑进课堂,加入了“翻转课堂”课题组。

我们力求通过“未来教室”实践探索,拓宽教师队伍视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效率提高,在“基于技术 超越技术”的理念下,进一步提出了“重构新空间,服务学习者”的课程建设要求。我们将“未来教室”命名为“I-Class未来教室”,赋予“五I”内涵,这一内涵促使我们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是否都能形成开放的学习空间,每一间教室是否都能为儿童的真实学习需求服务。

3.“品格主题”——打破格局,融入生活

在成华小学,学生的思想可以是“自由活跃”的,但行为和习惯应该是“规范严谨”的。围绕这一思路,学校德育处牵头,开发出学校的系列“品格养成课程”,如岗位清洁、文明就餐、文明如厕、全员值周。

以文明就餐为例。学校结合午餐的实际情况,引导全体教师、孩子共同探讨、修改,形成了《成华小学文明就餐公约》,编成了儿歌版“就餐流程”(图2),使每位师生都非常明确就餐时的环节和标准。


4.“传统课程”——文化传承、民俗风情

成华小学是“全国首批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优秀传统课程”既是对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也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展。典型的课程如:民俗春秋游、彝族文化、川剧文化。

以川剧文化为例。在教授川剧脸谱绘制这个课程内容时,我们先让孩子去认识、了解川剧脸谱以及川剧人物,感受川剧文化的魅力。再在其中适时穿插戏曲剧种的欣赏,播放川剧《变脸》的音乐,教师拿出各种脸谱在脸上变换,激发学生对脸谱的兴趣。观看了《说唱脸谱》后,让学生随着音乐轻声跟唱,教师在伴奏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唱得不准确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加上动作表演唱《说唱脸谱》。

5.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形式丰富

学生有自我发展的需求,社团活动能让他们从某种程度上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的发展是在不断摸索、探寻中前行的。”学校前任校长与一位教育专家对话谈到艺术节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上台表演,专家反问:余下的三分之二学生呢?有没有一个平台,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天赋与才华的机会?专家的提醒让班子陷入深思,经反复商议,2010年学校开始大规模组建“尚美学生社团”,全校学生参与面达100%

在组建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社团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以学生为主体的组建形式、满足现今和未来需要的活动内容、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强大的资源整合、丰富多层次的活动方式、差异发展的激励方式。

目前,成华小学尚美社团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建及发展打破了学科间的隔膜,以学科与生活的方式实现了课程的整合。这不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重要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它有效地融入了经验的整合、知识的整合、社会的整合和课程的整合,从而关注学生的发展,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教学状态,让孩子们在优美的认知内容、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能力,实现生命过程的积极向上。


结语

每一个孩子、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聚焦人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适合本校文化的课程,既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每一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不管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努力在以教育改革者的专业自觉,不断地思考和行动,在教学经验和办学特色间寻求平衡。我们期望能通过“基于学校尚美文化的课程建设”,尽可能给师生创设一个宽阔的生命发展空间,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生命个体都能在成华小学这个崇尚“求真、至善、尚美”的校园里获得心灵的舒展,迸发智慧的火花,涵育高雅的情趣,一生都能“与爱相伴、与美相随”。

(宿强,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小学校长。)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校本课程建设的四个关键问题
    农村小学的黏贴画校本课程:…
    未来学校建设的三层境界
    “先学后教” 打造灵动课堂
    成长方程式:无可替代的成长…
    105年前的中学课程表
    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
    新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