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发表园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小学家长学校教材《家长培训教程》(1-2)          【字体:
中小学家长学校教材《家长培训教程》(1-2)
作者:李宪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814    更新时间:2008-08-09    


      前       言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生命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为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络,有必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本教程依据全国妇联、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家长学校指导意见》(1998年3月3日)和《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实施纲要》(1998年8月31日)的要求,结合中小学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编写,供中小学家长学校教学使用。
      为能使您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家长,为使您的子女学有所成,请您认真学习本教程。您在学习中如发现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目 录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三部分  家长学生行为规范
    第四部分  家庭教育咨询
    第五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摘要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广义上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去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的教育,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学校教育。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针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人。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固有属性(即本质属性)简言之,育人。其特点如下:
1.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双边活动过程。
(1)教育活动过程中矛盾双方是人,不同于生产劳动(人和物)。
(2)教育活动是确定持续的“施教”与“受教”双边活动,必然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和联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全面负责,更需要奉献精神。
2.“施教”与“受教”的对立统一是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的基本矛盾。
教育过程就是把“教”转化为“学”的过程。“教,是为了不教。”当受教育者已达到“不教”的程度,转化的目的就达到了。
3.解决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根本办法是“教书化人”。
教育过程中不能采取“一方克服一方”的对抗方式,要坚持正面教育、启发疏导,作感化工作。
4.教育是周期长而又具有超前性的活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教育的周期较长,教育总是为未来培养人。
5.教育活动是同时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过程。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机统一, 是顺利进行一切教育活动的关键,必须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社会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人来发挥维系巩固社会制度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2.教育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教育是永恒的,同时又是历史的。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阶级性和时代性两方面。教育由什么阶级领导就为什么阶级培养人;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 教育本身固有的结构、根本属性和特点保持相对不变。
教育结构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
(2)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①多数情况下,教育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建立以后,旧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模式还会长期保持其影响。
②少数情况下是教育超越于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
四、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小学教育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
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事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
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打下初步基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应予充分重视。
六、初中教育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
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分辨事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
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体育方面
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5.劳动技术方面
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初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又是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成人高中打基础的教育。初中教育最重要,但目前又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全社会和教育界都应十分关注初中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七、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
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
使学生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要打好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志趣、特长,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热忱以及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3.体育方面
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从事生活、生产所需的身体活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美育方面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
使学生具有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年早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将达到基本成熟。这个阶段是学生立志、择业,为走向生活、走向独立作准备的时期,是人一生的关键时期。 因此,必须予高度重视,以确保高中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八、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3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既没有不承担义务的权利,也没有不享有权利的义务。
九、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关系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关系,是对师生的要求,也是师生的责任。
1.尊师
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崇高的劳动者。教师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废寝忘食、无私奉献,克服着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各种困难,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做为学生应当:
(1) 了解教师、理解教师的愿望和心情;
(2) 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开展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
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得到学生的尊重是教师的最大需要和满足。作为学生应该:
(1) 懂得尊师是人类的美德,对教师要有礼貌;
(2) 对教师的错误和缺点,通过正当途径诚恳地提出意见。决不容许嘲讽、挖苦,更不允许谩骂和殴打。
2.爱生
爱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尊重和信赖就是平等地对待学生,并给予热情帮助、耐心引导。那种训斥、讽刺甚至辱骂、体罚等做法同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是不相称的。
其次,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要求应做到:严而有理,以理服人;严而有方,方法可行;严而有恒,贯彻始终。
第三,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只有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的爱才会产生出更大的力量,才会给每个学生的道德、心灵带来有益的影响。
总之,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关系,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密友好的感情双向交流,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十、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父母用人格、品行、学识、情感以及家庭生活习惯给孩子以熏陶,是做人的教育。
(一)地位
国民教育是一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功能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二)特点
  1.血缘性:由于血缘关系,父母对孩子倾注着最大的关心和爱护。
  2.早期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3.感染性:家庭对孩子起到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权威性:孩子对父母有特殊的信任感和亲切感。
  5.连续性:从孩子出生、成长到走上社会、参加工作都脱离不了家庭教育。
  6.针对性:父母对孩子最了解、最熟悉,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有上述特点,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不能替代的优势和功能。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任务
培养子女良好的性格、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重点是教会子女“做人”。
  (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养而不教,重养轻教
  ⑴有些父母比较重视供给子女吃的、穿的、用的,满足其物质需要,而忽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
  ⑵有的父母常说工作忙、时间紧、文化低、水平差,为自己未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圆场。
  ⑶少数人甚至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以推卸自己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责任,使家庭教育留下缺口。
  2.宽严失度,方法不当
  ⑴管教不严,错把宽容当爱护。
  ⑵管教过严,错把粗暴当严教。
  ⑶一味溺爱骄惯、偏袒护短甚至埋怨别人、责怪学校。
  ⑷一惯粗暴简单,一发现子女的缺点错误,就动辄训斥、辱骂、拷打、饿饭、关锁、驱赶。
  3.缺乏一致,相互抵消
  ⑴父母对子女道德要求不一致。一个宽,一个严,一个说好,一个说坏,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致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
  ⑵父母言行不一致。要求子女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子女无所适从,对道德规范迷惑不解,甚至养成表里不一,见风使舵的习气。
  4.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
        ⑴父母没有给孩子做出表率,或者行为粗鲁出中成“脏”,或者散布庸俗世故,宣扬封建迷信。
  ⑵家庭关系不和,甚至父母离异,造成家庭结构破坏。
  ⑶家风不正,有酗酒、赌丨博、偷窃、腐化等恶习。
  5.过分要求,脱离实际
  ⑴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提出过分的要求。
  ⑵过分要求孩子老成或将过重的功课压在孩子身上。
(五)家庭教育对策
1.明确和提高为国育才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家长要对子女进行全面的注意,包括德、智、体等方面。
  没有健康身体的是废品;没有真才实学的是次品;没有良好品德的是危险品。若不注意子女的全面发展, 无论子女成了“三品”中的哪一品,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以致终生遗憾。
2.在家庭里创造教育子女良好环境的新型家规,家长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
家长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家庭本身就应当是民主的,而且是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家长应当尊重孩子,让他们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应当和他们平等地讨论问题,不要嘲笑他们的幼稚,也不要训斥他们的谬误,要使他们感到父母同时也是自己的最亲密的朋友,并愿意把自己的苦恼、疑问、困难向父母提出来,求得指导。
3.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及成功经验,提高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应更加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要认真执行<<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注重自身的修养。因为,一句话、一件事的错误往往会使父母在子女的心目中失去威信。另外,一些不自觉流露出来的错误观念对子女的影响也往往较深,以后纠正需要很多倍的力气才行。家长要有更多的耐心,对子女的教育一定要抓紧,但不可过于急躁。对子女的错误观点的改变,只能依靠事实、道理、感情,而不能靠简单、粗暴的方法。
4.家长主动和学校配合,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教育子女单靠学校是不够的。
  5.创建幸福美满、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家庭,这是搞好家庭教育的根本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材<<教育学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8月第一版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委员会制定的<<自治区中小学、 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实施纲要>>(1995年5月31日)

第二部分 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 想象、思维等)、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动机、 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 性格等)和自我意识系统。
  研究心理学、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其目的在于“知己知彼”,科学地控制人的心理活动,调整人的行为状态,提高人的心理水平,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活动的最优化,有效地预测人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学生气质的差异与因材施教
  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表现,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例如:感觉、知觉的速度,注意力集中的长短,思维的快慢,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内外倾向性等,都属于气质的范畴。气质不同于能力和性格,具有先天性、比较稳定性和一定程度的可塑性。气质无好坏之分,但每一种气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气质的类型与因材施教的方法
  1.胆质汁
  这种气质的学生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和主动性。他们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但有时脾气暴躁、不稳重、好挑衅,刚愎自用、傲慢不恭。
  对胆汁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向热情、见义勇为、果断、动作迅速、敏捷等积极方面发展,教育他们克服急躁、鲁莽、冒失的缺点,以及傲慢、刚愎自用等不良品质。在学习上应要求他们计划周密、深入细致、有耐心,克服粗枝大叶、简单化的缺点。
  2.多血质
  这种气质的学生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 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换,具有外倾性。他们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适应新环境,语言能力与感染能力也很强,但同时也容易表现出轻举妄动、缺泛忍耐力和毅力。
  对多血质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形成乐观、敏捷、灵活,对新事物反应敏感,善于交际活动等良好品质。教育他们克服散慢、易变、轻浮和不稳重等缺点。在学习上应要求他们养成独立思考、扎扎实实的学习态度。
  3.粘液质
  这种气质的学生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且难于转移,善于忍耐,且有内倾性。他们的运动和行动都很缓慢,遇事谨慎,但可塑性差,表现不够灵活。
  对粘液汁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培养沉着、镇定、内刚外柔、情感沉静、稳定等品质,教育他们克服懒惰、萎靡不振,对事物漠不关心等缺点。在学习上,应要求他们有灵活多样、思路宽广的学习方法,克服呆板的、狭隘的学习方法。
  4.抑郁质
  这种气质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他们多愁善感、孤僻、行动迟缓、精神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不与人交往,具有内倾性。但这类学生往往富于想象,比较聪明,对力所能及的的任务表现出较大的坚韧精神。
  对抑郁质的学生,应培养他们情感深厚、沉着稳定、做事情谨慎细致等品质,教育他们克服孤僻、寡欢,沉溺于内心体验等特点。在学习上,应要求他们多与同学接触,敢于发表意见,同时应给予更具体的帮助。
  三、学生的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的、稳定的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一般地,通过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就可以了解他的个性全貌。性格是先天基础和后天环境条件的共同产物。性格与气质不同,性格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有好坏之分。
  学生性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的态度、理智、情绪、意志四个方面。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①对待社会和集体方面:有爱国、爱党、爱集体、关心同学、乐于助人,也有孤僻、冷酷、个人主义、利己自私、虚伪。
  ②对待劳动及成果方面:有的有自觉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有首创精神、艰苦朴素、爱护公物,也有的懒惰、守旧、奢侈、粗心大意。
  ③对待自己方面:有谦逊、自豪、大方,也有自傲、自卑、羞怯。
  2.性格的理智特征
  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主动性和被动性、精细性和粗略性、深刻性和肤浅性、广阔性和狭隘性、严谨性和轻率性。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情绪反应有快慢、体验有深浅、表现有强弱、保持有久暂,有心平气和与激怒,有抑郁低沉和乐观,有狂热与宁静、慷慨激昂与情绪消沉。
  4.性格的意志特征
  有自觉性与盲目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坚持性与任性、果断性与寡断武断、 纪律性与散漫、自制沉着与鲁莽、坚定勇敢顽强与脆弱。
  性格的好坏关系到整个个性品质的优劣,因此,必须针对学生性格进行因材施教。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按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个性教育
  应在掌握学生性格特征的基础上采取正面的教育措施,发展巩固积极的(好的)性格,改造消极的(坏的)性格,以促进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按照学生性格特征加强知识技能教育。
  第三、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应提出不同教育方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㈠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在6、7岁-11、12岁。这一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
小学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平衡期,身高体重比以前显著增加;骨骼肌肉有了较好的发展,骨骼富于弹性,肌肉水份多,缺乏耐力,易疲劳;心血管发育尚未健全,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
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以往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或飞跃。所以说,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与学习、与同学、与教师有关的社会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情感的深刻性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学前儿童怕黑暗、怕打针,而小学生则怕考试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受到批评。当然,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更富有稳定性,更能调节自己的感情。
  ㈡小学学生学习活动特点
  ⑴从进入学校起,开始成为集体的成员,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步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
  ⑵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㈢小学学生的教育
  1.对待小学学生的态度
小学阶段儿童的活动开始由学前时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向学龄期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过渡。帮助儿童从各方面做好学习的准备;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教育面临的第一任务,必须切实抓好。
  2.对小学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措施
⑴抓好“入学”教育
“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儿童能否尽快地适应学校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直接取决于儿童各方面的准备,主要是心理准备,其中包括学习态度的准备,学习习惯的准备和学习方法的准备。
在学习态度上,要用具体的范例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他们对学习的负责态度。
在学习习惯上,儿童入学后要先让儿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如带齐学习用品并把它放到一定的地方、听到铃声走进教室、发言要举手等。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明白儿童学会某些规范并不难,但一整套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长期培养和训练的结果。
在学习方法上,要重视培养儿童书写技能、做作业的技能、心算的方法、识字阅读的方法、记忆的方法等。
  ⑵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道德教育
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通过行为规范的贯彻来实现的。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在儿童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美好的、伟大的,尤其在低年级,教师有崇高的威望,甚至远远超过了家长。孩子对教师绝对信任,也特别依恋。教师对自己的言行应特别审慎,以便给儿童提供可直接仿效的道德规范的榜样。
  ⑶针对过渡性思维进行教育
从儿童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积极发展,注意把握时机,及时促成儿童思维从具体向抽象的飞跃。
  五、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㈠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初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年龄在12、13岁到15、16岁。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身体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时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机体发育和肌体力量的往往超过运动调节能力的发展,以致暂时出现动作笨拙、不协调现象。同时,由于他们身体发育上的突然增长,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从而产生了“成人感”,因而在自我意识上也增加了一些新体验。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成熟开始的时期,心理上产生很大变化。性成熟使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觉察到自己已接近成人,同时也对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在异性面前表现一下自己。所谓性成熟期即性腺机能开始发生作用的时期。一般地说,女性的性成熟要比男性早 1-2 年,女性从11-12岁开始,男性则从13-14岁才开始。性成熟期内由于性腺开始活动, 使机体出现第二性征:男性的声音变粗、甲状软骨开始增大,并且出现胡须;女性的声音变高,乳腺形成,乳房逐渐突起,开始有月经,皮下脂肪增多。
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兴奋、冲动和神经过敏。例如:初中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容易产生分心,他们的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支配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不强。由于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富有朝气、活泼,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自己,行为不易预测;喜欢争论、怀疑,不肯轻信教师、家长的意见和书本中现成的结论,表现出明显的反抗性和对权威的否定;知识经验不足,思维发展不够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和钻牛角尖。因而,不少人认为初中阶段是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这也是初中教育极其重要和相当困难的原因。
  ㈡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特点及其在集体生活中地位的变化
  1.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
  ⑴学习内容增多且加深
  ①门数增多。②难度加深,趋向专门化。
  ⑵学习方法多样而复杂
  中学课程门类多,科任教师多,每位教师都向学生提出要求,可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又不可能象小学那样经常和具体。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开始因未能适应这一变化常常使成绩突然下降。
  2.初中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地位变化
  ⑴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班集体的活动已不象小学教师那样事事必须亲自去安排、组织,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班委依靠学生干部集体领导来开展。
  ⑵在团队活动中学生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些新的关系
  学生中,有的是领导者,有的是被领导者。在共同完成团、队任务的活动中,增强了他们的同志友谊、工作责任感和独立组织活动的才干。
  ㈢初中学生的教育
  1.对待初中学生的态度
  不要把他们当做小孩子看待,但也不能把他们当做成熟的青年看待。要尊重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特别是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和他们商量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对他们要给予关心和正确指导。
  2.对待初中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措施
⑴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很抓<<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在教育中要切实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力戒简单粗暴。
  ⑵支持学生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
  ⑶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指导学生:
  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习上的忙乱;②在课堂上,要善于听讲,学会记听课笔记;③学会独立思考,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之中,做到“学得活、记得牢、用得上”。
  六、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育
  ㈠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年龄在15、16岁到18、19岁。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也是一个人开始严肃地考虑自己的未来生活道路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最有特色的黄金时代,是充满生机,蒸蒸日上的兴旺时期。
  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并未完全成熟,身体增长发育缓慢,性腺机能基本成熟。由于性激素刺激,女子皮下脂肪分泌增多,不但乳房逐渐突起,而且臀部也开始扩大;男子的整个身体趋于丰满。两性差异明显,使他们产生性冲动,对性体验较为敏感丰富,进一步意识到两性关系。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发育影响到心理变化的突出问题。
  ㈡高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在集体生活中地位的变化
  1.学习活动的特点
  ⑴学习内容更加高深
  高中各门学科逻辑性、系统性严密,要求学生有更高的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学习方法灵活和熟练
  高中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刻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发挥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而且还要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具有相当水平的自学能力(如:查阅参考书、复习、编写提纲、写读书笔记等能力);能够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创造性地完成各种作业且能自我监督。
  2.在集体活动中地位的变化
  ⑴教师和周围的人们日益尊重他们的见解,给予一定的信任,要求他们做出表率。教师、班主任指导班级工作的方法多是建议、协助和引导,十分注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⑵家庭中,家长日益尊重他们的意见,要求他们自觉履行家庭义务,独立处理自己的生活,自觉从事学习和劳动,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和别人的相互关系,希望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未来。
  ㈢高中学生的教育
  1.关心他们的健康,合理地安排作息,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学习负担过重,预防近视、胃病、神经衰弱等疾病。
  2.注意提高他们(特别是新生)的学习活动水平,及时指导和训练水平较低的学生,以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3.对他们要尊重,但不要放纵。信任,还要约束。对他们的日常行为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
  4.教育、引导他们慎重交友,坚持原则;珍惜友谊,不谈爱情。
  5.对他们进行积极向上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七、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㈠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是同义语,它是指个体具有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包括人的正常认识、适当的情绪和行为,以及良好的个性。同时,心理卫生也是一项工作,是使人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全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
  ㈡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正视现实;
2.情绪稳定,乐观积极;
3.反应适度,行为有序;
4.人际关系,适应性好;
5.个性健全,自我悦纳。
  ㈢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1.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许多种类的心理功能异常的统称。可分为:
 ⑴内因性心理障碍。如:精神病、先天性智力落后、性格异常。
  ⑵外因性心理障碍。如:外伤、药物、病茵等引起的人脑损伤后遗症。
  ⑶心理性心理障碍。如:神经病、心身疾病、情绪异常、行为异常。
  2.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⑴智力发展障碍
⑵情绪障碍。如:过度焦虑、忧郁、胆怯、恐怖、易激怒等。
  ⑶问题障碍。如:敌对行为、惹事或攻击行为(如:殴打他人、恃强欺弱)、破坏行为或违法行为(如:偷窃、说谎等行为)。
  ㈣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1.减轻负担,重视能力培养;
  2.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全情绪生活;
  3.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并严格校纪;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
  ㈤人们对挫折的适应方式
  1.理智
  2.升华:变压力为动力。
  3.调整:通过调整动机、目标来适应。
  4.代偿:用另一活动来弥补。
  5.疏导:通过倾诉,听取忠言;通过读书,吸取教益来适应。


参 考 文 献
 1.全国是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材<<心理学专题>>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2年8月第1版
 2.<<教育心理学>> 华东六省一市教育学院编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文章录入:qinggil    责任编辑:qinggi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不合格家长行为自查表
    朱永新:解放了学生、教师、…
    女儿小学一个月,摧毁家长坚…
    家长与老师有效沟通的五个要…
    家长,请你不要过多干预教学
    家长课堂:母亲用心写下的50…
    警惕: 中国家长十大硬伤
    家长必读:三招让孩子爱上与…
    家长必读:揭秘初中生的心理…
    家长必读的21条亲子原则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