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给未来一份责任          【字体:
给未来一份责任
作者:陆士桢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    点击数:6125    更新时间:2014-05-01    

——中小学该如何抓好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特别策划:公民在成长

  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身心品质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诞生的标志。

  一个人有着渊博的知识,掌握着最前沿的科技,却不能尊重他人生命、不理解为什么要对社会负责,那他不能算是公民,他只能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只懂技术的狗”。一个人平凡地活着,却能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以他人的痛为痛,以他人的忧为忧,那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公民。像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很多普通人放下工作,奔赴灾区,成为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因为他们,有人甚至把2008年称作“中国公民元年”。危难唤醒了我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它是公民社会中一种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也是每个公民对社会和他人所必须担当的一种使命。

  当然,社会责任感从来不是只存在于危难时刻,更多时候,它渗透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并非与生俱来。培养它,基础教育能够做些什么?本期我们特别策划“公民在成长”的话题,献给那些正在为公民诞生而努力的人们。

给未来一份责任

——中小学该如何抓好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陆士桢

  最近,教育部领导同志多次指出,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工作的主题,把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摆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这就要坚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抓好中小学阶段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教育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理应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班主任的高度重视。

  社会责任感: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我们提高对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认识。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续的基石。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社会责任感作为最普遍、最广泛、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是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阶段,牢固打下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基础,不仅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基础性的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不仅是对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也蕴含着对每个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立体,它由道德、文化、智力、体力等多个环节构成,而社会责任感则是这立体结构的中心环节。正如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在1996年提出的那样,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是21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中小学阶段,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中心环节,格外重要。尤其是在今天,社会变迁带来了青少年学生生长环境的巨大变化,也给青少年的社会价值以及行为选择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成长也必将愈加艰难。

  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生产方式多元、分配方式多元等经济基础的多样化,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多样化。青少年的成长将长期面临着东西方思想意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民主与封建传统的尖锐冲突。原有的社会主流教育在意识形态上的强势地位被日渐打破,青少年独立、理性选择价值目标的任务长期而艰巨。

  其次是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的市场价值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观念,给青少年一代精神家园的构建带来挑战。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是崇尚物质和现实,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将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价值的产生,也挑战着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和责任感教育。

  再其次是传播方式走向大众化、草根化,给青少年道德自律带来挑战。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于组织传播领导讲、精英传播作家记者讲、权威传播教授老师讲,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单向性“我说你听”,强制性“我说你必须听”的特点。而现今社会,互联网加速了大众传播、草根传播,谁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听,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沟通、民主的新格局,这就对每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课题,给公民素质的教育,特别是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提出了新要求。

  最后是社会组织发生变化,青少年和儿童健康社会化面临新挑战。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社会原有的正式组织,如共青团、少先队的社会影响力日趋下降;非正式的社会组织,特别是青少年的自组织日益活跃,逐步从文艺、体育、娱乐等方面的影响转向对青少年深层次的观念、社会价值、思维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而网络组织的发展,更是对一代人的社会化提出了新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培养,不仅对一代人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而且对教育内容、方法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责任感教育:知、情、意、行要统一

  社会责任,简单地说,就是指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职责、义务,也可以说是为保证自己能在社会中持续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对社会的付出;社会责任感,则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一个人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社会化。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化有三项基本要求,即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学会社会规范和承担社会角色。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相对应的,它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三个组成部分,即社会正义的原则和价值、扬善抑恶的情感支持和利他的社会实践行为能力。

  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第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做人等,这是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基础。一个人是不是从小就树立起国家观念、团体意识和利他的思想基础,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在处置家庭及社会事务时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他的社会行为。四川汶川地震时被称为“范跑跑”的范美忠之所以在危难时刻丢下弱小的学生于不顾,归根结底就来源于他信奉的“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价值,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

  当前,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警惕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脱离社会现实,片面地将主流价值抽象化、空洞化,不愿意也不敢把社会上的多种价值现象放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和辨析,结果造成了“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爱国主义”的尴尬局面;二是不负责任地将社会上一些非主流价值传递给学生,甚至混淆一些基本概念,特别是少数青年教师,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自身缺乏正确认识,有意无意地将一些片面的、非主流的、被混淆了的观念传递给学生,这也势必会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

  第二,要特别重视学生道德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培养。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责任,更是一种内化了的情感,是一个人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和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教育工作者习惯于狭义地从道德的视角来认知和解读人的责任感,认为只能在学生道德教育的层面上进行责任感的教育,这是极其片面的。

  责任感是双重的,它既在人的道德行为之上,也在人的认知行动的内部。从心理学规律看,少年儿童道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过程。责任感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责任心”方面的知识,教育学生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更重要的是要一点一滴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体会不同社会行为的情感基础。组织孩子们在马路上擦洗护栏,单纯地教导他们要有责任感,为社会服务多么重要,就不如加上启迪他们思考和体会:当路人看到干净栏杆时,路人的舒心和快乐会给自己带来的内心愉悦。有了后者,孩子们就有了情感上的冲击,就有了更为真实的内心感受。责任,也就会从空洞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情和意。

  第三,要在责任感的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责任感来源于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心理基础,但它要表现在责任实践中。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行为定式,也表现了思维的一种固定模式。一个孩子路过厕所,听到水龙头嘀嗒漏水,走过去随手拧紧,表现出的是一种社会公德心,一种环保意识,一种对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遇到某种特定情景时的行为定式。这种行为定式需要习惯的养成、长时间的行为训练和一点一滴的行为积累。

  一些学校每学期都推出两三个行为习惯养成主题,利用团体的制约力和周围逐渐形成的文化氛围,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升国旗奏国歌自觉肃立、上楼梯靠右行等。事情不大,但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受益终身。特别是今天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家庭里,也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如家里的第一碗饭永远是盛给老人的、每个家人都有固定的家务劳动岗位,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要求,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承担家庭责任的开始,是责任感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在担当中理解“责任”

  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笔者认为,当前在方法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标具体化,和少年儿童学习、家庭、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责任感按其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三个层次。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管是责任意识和情感,还是实践行为能力,都必须是具体生动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具体事务中的。

  江苏省某市在全市少年儿童中评选表彰“五小标兵”:在家做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守纪律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把社会责任感具体化为了在家庭、社区、社会以及独处时的行为要求,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学习实践就有了方向。

  还有一所学校把责任感的培养与环境保护教育结合起来,在孩子中间提倡三个“负责”:对自己负责,搞好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换衣服、物品摆放整齐等;对集体负责,自觉保持环境卫生,做到不乱丢杂物、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等;对社会负责,做“环保卫士”,做到不乱丢废电池、拒绝一次性筷子、自觉分类回收垃圾、公共场所不喧哗等。从自己到社会,由低到高,较好地处理了社会责任感与孩子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把社会责任感具象化了,也就容易理解和实践了。

  社会心理学的一般研究表明,个体社会化中的亲社会性发展,从儿童到青少年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只关注自我的享乐主义阶段、以他人需要为定向的水平阶段、以对他人刻板印象和他人赞成与否为定向的水平阶段、以移情为定向并从移情到内化的过渡阶段、深度内化阶段。这基本上是从小学到中学的发展期,是一个认知范畴从内到外,社会规则从外到内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只有按照这一过程的客观规律予以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的适度引导,从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到关心集体、遵纪守法,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直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胸怀世界,社会责任感才能够分层次、具体化地逐步树立起来。

  二是运用多种手段,抓好课堂教学的思想渗透、社会活动的实践强化以及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三个环节,全方位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分别讲述生活、社会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渠道,应高度重视,切实上好每一节课。如小学社会课以认识社会为主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理解这些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帮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打下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社会责任感教育还可以渗透到学科教育中,与本学科特点相结合,实施主流社会价值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科的渗透作用。

  还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一般习惯于用“社会责任感”、“领导力”等比较中性的词语来表达所谓“精英”的含义,也就是说,“精英”与否,关键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综合能力,而不是学识和技术的高低。所以美国培养精英也从服务社会开始。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参加过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如在当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等。但现在我们太过重视学科、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了。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教育的评价和价值取向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时,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软实力”,也是学校最为宝贵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资源,教育者要学会善加利用。
 

  三是让学生负担责任,体验责任,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坚持有“责任心”的实际行为。成人社会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感,不懂得承担。但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让孩子们承担过责任。狂热的追星族杨丽娟年过30,自己没有任何收入,靠父母生活,为了追星,不惜让父母变卖房产,每日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却还振振有词,以为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的、社会的。人们感叹她的自私,指责她没有丝毫责任感,更为她父母的不当教育深感痛心:没有担当就不懂得责任,没有经历过就不会负责任。

  中小学责任感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在校内、家里,给孩子一个岗位,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像有的班主任在班级中实施“职责轮岗”,不断给学生以角色转换的机会,不断变换大小集体环境,使学生在不同角色体验中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效果很好。另一个是在社会上,不断为学生创造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和条件。如华东师大二附中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成为其志愿者的输送与培养基地。首批10名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光荣地担当起了纪念馆的双语讲解员,学校还规定高中阶段每个学生至少要完成100个学时的志愿者服务。在不少城市,垃圾分类的研究、盲道的设计、古城老街的保护开发等话题,都成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的内容。同学们通过课外实地勘察、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不仅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为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油然而生。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启迪学生通过负责任的行为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感。

  事实上,对于当代民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而言,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付出,同时也是一种获得。任何人都有全面发展、追求荣誉的天性,任何人都希望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而履行责任就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阶梯。应该注意通过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帮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这种自尊心的满足是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教育中最应予以注意的部分。

  四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关注社会,敢于把社会问题引进学生生活中来。责任感具体到社会行为上,既有积极履行责任,对符合社会利益的事情积极支持、参与、促成的正面态度;也有对损害社会利益的事情反抗、排斥、痛恨的负面态度。脱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因此,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我看世界”等征文活动,通过班级讨论会、辩论会,经常性地把社会关心的公共话题拿到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度观察、思考重大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关注和认识社会的各种公共问题,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逐步提升公民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公共问题进行调查,并将针对问题做出的调研报告提交给政府相关部门,以促使公共问题得到解决或改善。通过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活动,能有意识地培养起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和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第三个方面还要敢于把一些社会上有争议的事件引入校园,放进课堂,通过孩子们的辨析,整体提升他们对社会事务的辨别能力。一位高中的班主任在香港“艳照门”事件发生后在班级里做了一个调查,95%以上的学生表示知道这件事,10%左右的学生表示看过其中的艳照。于是,这位班主任带领学生召开了一个讨论会,同学们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了这件事,受到了很大启发。事实上,资讯时代的发展打开了所有的壁垒,与其回避不如正面进入,我们要相信社会,也应该相信今天的孩子。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7期)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校承担赔偿责任或补充责任…
    劳务承包合同(范本2)
    治安消防安全责任书(供房屋租…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